贵州大方报:徐本禹“火炬”的忠实传递者--记蒙古族支教志愿者

  • 日期:2008-11-08
  • 查看:16116

2006年夏天,丁立东只身来到贵州,贵州团省委和省志愿者活动中心破格吸纳了“大龄”而诚心的他为“扶贫接力计划志愿者”。

丁立东走进了贵州紫云县的贫困山乡,然而,饮食的不习惯、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让这个蒙古族汉子一次又一次地病倒了,不但自己受了很多苦,还耽误了孩子们的学习。3个月后,怀着满心愧疚的丁立东回到了贵阳。就在丁立东因不适应而苦恼时,几年前卖字画时的一个偶然相逢的记忆使他的双眼不禁为之一亮。在大方县有一个叫凤山的地方,他曾听说过那里有一个“蒙古族乡”的称谓。“其他蒙古族人能在那里生存繁衍,同是蒙古人的我能不能为它所接受呢?”带着一丝侥幸,他向团省委提出到凤山支教的请求。看着满腔热情的丁立东,团省委再次满足了他的请求,同时安排一名志愿者与他同行。

9月8日,丁立东来到了大方县凤山彝族蒙古族乡石坪小学,又开始了新的支教之旅。

石坪是凤山乡最边远的几个村之一,石坪小学师资不足,体育和音乐课基本没有正常开展,然而这里却是石坪村和相邻村学生完成小学学业首选的地方。

为能胜任学校安排的课程,丁立东每天放学后就挨家挨户地家访,除了解自己任教数学的四年级27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外,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是他走访的一个重要内容。3个多月来,全班所有学生家他平均到过3次,有十来个成绩较差的学生他已去辅导10次左右了。秋天的天气白天比较短,不知不觉中天已经黑了,在学生家长的挽留下,他留宿在学生家中。晚饭了,这位吃惯了牛肉、羊肉的蒙古人面对着苞谷饭却犯难了,从未吃过的这个东西让他难以下咽,最后他用开水泡着,喝水把饭也吞下去了。时间长了,这种“吃”法还让他感觉到了一种特别的味。

因为条件限制,石坪小学近300名学生由老师教会的歌曲只有那么几首,课间操却一直没有上过。丁立东看着干着急,偏偏这两项都是他的“弱项”。没有办法,他自己出钱买来了MP3,找乡政府的领导找来了两个小音箱,并利用周末的一切时间跑到有条件的地方把一些经典歌曲拷贝回来,在这所小学四年级的教室里,学生们常常可以听到这对小音箱里传出的《国歌》、《八荣八耻》、《小螺号》等优美的歌曲。体操的事只能是老师先学会。丁立东便跑到凤山小学真诚地向那里的师生们求教,没有多久,一套广播体操被他完整地学了回来教给了全校学生。每当天晴,石坪小学的操场上学生们的广播体操成了石坪村新的一景,站在操场上“喊操”的丁立东的那股劲更是让人钦佩。学生们都说,丁老师嗓子最好,喊了两个多月的体操也没有变过。

“学生读书应该先有学习的激情。”丁立东带领学生走出教室,去感受生活,感受大自然;带领学生走出石坪,到凤山中学参观学习,开扩视野。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浓了,学习也努力了。

11月25日,大方群益电脑城的几位计算机老师来到了石坪小学,为该校四至六年级的学生们搞了一个近两小时的电脑知识讲座,开拓了学生们的知识面。

农民辛苦!农村贫困!农村学生读书太难!这是丁立东来贵州支教后的最真切的感受。

资助贫困学生是丁立东支教的又一项重要内容。在紫云县他资助了两个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,来凤山乡后,尽管组织上给他的生活补助才到位500元,但是他给石坪小学学生们买衣服、买笔墨纸张用去的已经超过200元,同时他还在石坪资助了两个贫困生。

“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一方面支持一部分学生,另一方面引来更多人对他们关心”。

值得庆幸的是,目前已经有部分和老丁接触过的干部准备参加到资助的队列中来了,他正准备和自己的朋友以及原来工作的单位、企业联系,把他们也吸引过来。(丁立东 姜继森)

阅读原文:http://www.gz.xinhuanet.com/zfpd/2006-12/07/content_8724524.htm